分類:投稿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發布時間:2023-03-22
前幾天,看到一則新聞。說是:圈內大佬裕同科技的全資子公司云創科技在惠州印想工廠,舉行了一次創新開放日活動。
注意,這里有三個主體:裕同,不用多說,圈內老板都知道;云創科技,全稱為“深圳云創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前幾天說過的,憑借支付寶收錢二維碼業務迅速成為“國內首屈一指的個性化印刷服務商”的深圳云創;惠州印想工廠,全稱為“惠州印想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傳說中曾有臺灣健豪股份,現由裕同全資控股的一家公司。
從報道來看,這次創新開放日很像是面向裕同內部的一次新業務推介。包括董事長王華君在內的一干高管,以及來自裕同全國各地分子公司的管理團隊和營銷中心、交付中心有關人員參加了活動。
讓三好同學感興趣的是:報道透露了很多與深圳云創、惠州印想有關的業務信息,尤其是兩家公司的運營模式。
讓三好同學沒想到的是:成立僅兩年的惠州印想已經達到的產能。
按照報道的說法,惠州印想“目前擁有華南地區最大的數碼生產基地”?!叭A南最大”是什么概念?基本等同于中國最大。這意味著它超越了各自擁有30多臺數碼印刷機的虎彩和天意有福。
更讓三好同學沒想到的是:裕同對深圳云創、惠州印想的規劃和期待。裕同老大王華君在講話中是這樣說的:云創印想將快速發展成國內最大的商業印刷企業。
“云創印想”連用,是因為深圳云創與惠州印想貌似一對組合,前者站在前臺負責業務和市場拓展,后者站在幕后提供生產和交付支持。
各位老板注意了,王華君說的是“快速發展成為”、“國內最大的商業印刷企業”。
由此看來,經過成立以來的韜光養晦,近來開始動作頻頻的云創印想已經開始發力,而且還要更快速地發力。
問題是:包裝印刷大佬裕同,也要做商業印刷的老大,云創印想到底要做到多大的規模,才能達到這個目標?
最大的商業印刷廠應該有多大?
要回答這個問題,最好先搞清楚商業印刷市場有多大。
麻煩在于:商業印刷其實是個很模糊的概念,從來沒有人準確界定過什么是商業印刷,什么不是商業印刷。
在官方的統計體系中,也沒有商業印刷的說法,有的只是三大類:出版物印刷、包裝印刷和其他印刷品印刷。
圈內通常所說的商業印刷,與筆記本、撲克牌、彩票等等無法被歸為出版物或包裝的印刷品混雜在一起,都被歸入“其他印刷品印刷”。
這個“其他印刷品印刷”的規模有多大呢?2017年,全國市場的產值為853.07億元,在印刷總產值中的占比僅為7.07%。
多少家印刷廠干出了這些活呢?39048家,占全國印刷企業總量的39.42%。
數量占比近40%的印刷廠,只干出了7%多一點的行業產值,說明主做其他印刷品的印刷廠,平均規模遠不及印刷圈的整體水平。
2017年,全國印刷廠的平均產值為1217.29萬元,而主做其他印刷品的印刷廠僅為218.47萬元。
如果把商業印刷理解為服務于商業宣傳、商品營銷、商業交易等商業活動印刷品的印刷,那么,它毫無疑問應該是其他印刷品印刷的主力。
即便如此,一年850多個億的市場總量,恐怕也很難令那些雄心勃勃的老板滿意。
當然了,商業印刷實際的市場容量可能會更大一些。因為做書刊的印刷廠通常也會承接宣傳單、企業畫冊等商業宣傳品,包裝印刷廠也完全有可能幫客戶做點促銷海報等營銷物料,而在統計數據中卻不一定分得了那么清楚。
如果把商業票證也算作商業印刷品,在A股上市主做銀行、金融票據,稅務發票的東港股份,也許是有公開數據可見,國內規模最大的商業印刷廠。2018年,東港的營收為15.46億元。
如果把印鈔票的也算上,規模最大的想來就應該是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了。
當然了,由于產品特殊,商業票證多數時候都被單獨歸為一類,很少有人把它們視為一般意義上的商業印刷。
從狹義的角度來理解,如果商業印刷只是用于商業宣傳、商品營銷印刷品,如單頁、宣傳畫冊、產品手冊、促銷海報及其他營銷物料等的印制,要做成國內最大的商業印刷廠,需要有多大的規模?
如果往前倒推十年八年,這個問題會很好回答。假如一年能做到兩三個億的營收,基本上就能成為商業印刷圈數一數二的大佬。正像前面的數據所顯示的那樣,“小而散”是多年以來商業印刷市場的主要特征。
現在呢?正像很多老板已經看到的,隨著合版印刷的興起,商業印刷廠的規模“天花板”快速向上抬升。
嚴格說來,合版印刷并不等于商業印刷,但目前多數合版廠的主流業務確實都算是商業印刷品。從名片,到單頁、畫冊,再到不干膠、噴繪、普通票據等等,相信各位老板比三好同學更明白。
合版印刷發展到今天,國內最大的商業印刷廠能有多大?年營收10個億怕是打不住,十四五個億完全有可能。
這么一看,云創印想要想“快速發展成國內最大的商業印刷企業”,年營收恐怕要奔著20來個億努力。因為云創印想開始發力狂奔,其他老板也沒歇著,跑得同樣也很快。
云創印想離“老大”有多遠?
假如三五年內商業印刷“老大”的體量,真的就是年營收20億元左右,云創印想現在離這個目標有多遠?
在《》里,三好同學曾說過,假如深圳云創以2000名員工的規模干上一年,按每人每月平均創造營收2萬元計,也有4.8個億。
然而,這只是推測。正常說來,深圳云創(包括惠州印想)2018年的營收怕是很難達到這個水平,因為它只是在當年最后2個月才飆漲至2000人的規模,在此之前只有200多人。即便這200人的平均月營收遠高于2萬元,一年要達到4.8個億也還是有難度的。
那云創印想或者說裕同來自商業印刷的營收,到底有多少呢?不妨從年報里找點線索。
圈內老板都知道,裕同是典型的包裝印刷企業,又以精品盒聞名。
2018年,裕同的營收為85.78億元。其中,精品盒產品為61.68億元,占比71.90%,是絕對主力;說明書產品為6.86億元,占比8.00%;紙箱產品為8.40億元,占比9.79%;不干膠產品為2.01億元,占比2.34%;其他產品為6.83億元,占比7.97%。
2018年裕同的營收結構
從年報看,裕同將這些產品統統歸為“紙制品包裝”。嚴格說來,這是不準確的。
因為讓云創印想快速崛起的支付寶收錢二維碼,就是典型的商業印刷品,而不算是紙制品包裝。裕同2018年收購的江蘇德晉,主營塑料包裝印制畫冊印刷廠,也不是紙制品包裝。
從產品結構看不出裕同來自商業印刷的營收有多少,從其他地方呢?三好同學又扒了扒裕同主要子公司的情況。
可惜的是,這個項目下只有2018年貢獻了18.68億元營收的蘇州裕同,云創印想及其他眾多子公司均沒有體現。
這里也沒有,那里也沒有,看來只有猜了。猜得不靠譜,各位老板當個笑話看看就完了。
按三好同學的理解,云創印想為裕同貢獻的營收,在產品結構中應被歸入了“其他”類。
2018年,裕同來自其他類產品的營收為6.83億元,同比大漲105.66%,比2017年凈增3.51億元。三好同學相信,憑借支付寶收錢二維碼大單快速崛起的云創印想,應該貢獻了相當一部分增量。
當然了,這6.83億元只是劃定了2018年云創印想的規模上限,而不可能完全由云創印想創造。
假如,這里的“假如”代表純屬猜測,云創印想在其他類產品營收中的占比達到50%,則其2018年的規模略高于3.4億元。
既然純屬猜測,說個區間可能更穩妥:2018年,云創印想的營收或許在3個億到4個億之間。
這樣的體量在商業印刷廠中自然不算小,但要以此為基礎在三五年內達到20億元左右,“快速發展成國內最大的商業印刷企業”,顯然需要連跑帶顛,至少有一兩年能翻番才行。
如果云創印想真的能夠達到這樣的速度,那能夠與其爭奪商業印刷“老大”位置的,大概只有那么一兩家,最多兩三家合版印刷廠了。
商業印刷的兩種玩法
一家商業印刷廠一年有可能做到20個億的營收,往前十年八年幾乎難以想象?,F在,卻還不是商業印刷企業的規模上限和天花板。
在今年3月的一次行業活動中,河南盛大有關人士便表示:商業印刷的春天很快就會到來,相信幾十億乃至上百億的印刷企業在未來幾年內一定會出現。
各位老板看到沒?是幾十億、上百億。假如按照這個體量,云創印想還能快速發展成為商業印刷的老大,那相當于在幾年之內再造一個新裕同。
當然了,幾十億,上百億的目標,對當前國內任何一家商業印刷廠來說,都是巨大的挑戰。而且,同樣是搞商業印刷,大家的玩法并不完全一樣。
比如,瞄準商業印刷老大位置的云創印想,與目前在規模上領跑商業印刷圈的合版廠便有很大不同。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關于創新開放日的報道提到:云創印想為幾個知名品牌,提供了一站式物料或廣告宣傳解決方案,包括支付寶、華潤萬家、百果園、真功夫等。
而對大多數合版廠來說,他們恐怕都很難說出自己有哪些了不起的大客戶。因為在合版廠與數量眾多的終端客戶之間,一般隔著盤商、快印店或其他名目的業務中介。
從根本上來說,這就是服務大客戶、大訂單和服務小客戶、小訂單的區別。
作為行業大佬裕同的全資子公司,云創印想擁有良好的品牌背書、充裕的資金投入和精良的生產設備,因而更容易獲得品牌用戶的認可,適合高舉高打。
合版印刷廠則一般是草根出身,以服務小微企業、長尾訂單見長。經過殘酷的生死考驗,才有少數企業脫穎而出達到今天規模。
從這個意義來說,深圳云創在市場拓展上的打法,與陽光印網頗有幾分神似。后者也是通過獲取大客戶的批量化訂單,實現了規模的快速擴張。
二者的不同在于:深圳云創背后還有一個負責生產的惠州印想,陽光印網的訂單生產則大多依靠供應鏈印刷廠來完成。
當然了,凡事都不絕對。惠州印想也有一部分訂單外發加工。在新三板掛牌的不干膠標簽印刷廠順鑫昌,便是其供應商之一。陽光印網在北京也有一家印刷廠,據說規模做得還不小。
從當前商業印刷市場的態勢看,不管是專注開發大客戶,還是重點服務小微企業,或者把兩者合二為一,都不乏做大的可能。
倒不一定是市場的增長空間有多大,而是:商業印刷市場原本“小而散”、低效率的市場狀態,為掌握了技術、市場訣竅,又有投資能力的印刷廠,提供了以效率促整合,以效率擴規模的機會。
三好同學一直有一個看法,不一定對:對多數印刷細分市場來說,企業的效率拉得越開,市場走向整合的速度也就會越快。而商業印刷當前正處于這樣一個效率快速分化,整合開始加速的當口。
從這個角度來說印制畫冊印刷廠,盡管商業印刷市場的整體規模不是很大,出現年營收幾十億,甚至上百億的企業也不是沒可能。看就看,誰能把握住稍縱即逝的市場機會,在眾多雄心勃勃的老板中脫穎而出。
所以,最后還是祝各位老板好運吧!因為機會就在那里。
以上內容來源于用戶投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有侵權,聯系我們進行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