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投稿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發布時間:2023-04-02
一直喜愛張望的佛教攝影(云課堂自由職業攝影師)作品,網上他的作品盛傳不衰人氣極旺報道眾多,知悉他的作品不但獲得國際冠軍獎與中國攝影最高成就獎,而且受邀在聯合國總部舉行展覽,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還親筆致函贊譽作品,他的作品藝術魅力竟然還感動得一位外國人到中國出家!張望作品與他的人生經歷皆充滿傳奇色彩,所以一直盼望能看到他作品全貌。只可惜網上作品大多類同重復幅數不多,十分遺憾。
《佛的足跡――張望攝影作品集》賞析
前不久偶于網上見到張望出版了首部佛教攝影作品全集《佛的足跡――張望攝影作品集》。遂毫不猶豫地下單買下。收到書后手不釋卷一口氣讀完,心靈為之深深震憾與感動!那種美好清雅感覺彌漫全身,連日來愛不釋手欲罷不能,的確為這么多年來極少見到的文化精品!內心激動,故此提筆與網友分享心中的那份感受與快樂。
《佛的足跡――張望攝影作品集》賞析
《佛的足跡――張望攝影作品集》賞析
該作品集開度較大,重達2公斤多,厚達近260多頁碼。按書的腰封介紹,為“攝影家張望十五年深入佛門嘔心瀝血之作首次結集”,該書涵蓋了他佛教文化攝影最主要的精華作品。書中有半數左右作品從未見過,據介紹屬國內首次正式發表。掩卷體悟,按該作品集的內容形式,全書大概可分為四大部分。
一、佛國梵韻
該部分為作品第一篇章,屬藝術類作品,共50幅。該篇半數為社會傳播較廣觀眾熟悉的張望名作,和張望在國際國內獲得重要獎項的大部分作品。包括獲“國際奧賽”中國專題組冠軍獎的A-004號作品《尋佛》;獲中國攝影(云課堂自由職業攝影師)最高成就獎“金像獎”的A-001號作品《禮佛》等數幅;以及獲“當代國際攝影最高學院獎”、“世界佛教論壇”中國佛教攝影大展金獎等作品。同時收入了聯合國總部展覽、“世界文化大會”展覽等部分作品。另有近半數為張望近年全新創作首次發表作品,包括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親筆致函贊譽為“體現了我們在當今世界面臨許多復雜問題時必須具有的精神”的A-035號作品《凈途》;深受業界推崇被譽為“禪境梵韻”的A-050號作品《禪寂》;以及據報道在杭州舉行的張望15年佛教攝影回顧展上受到觀眾一致追捧的《樂觀》(A-044號作品)亦收入其中。
《佛的足跡――張望攝影作品集》賞析
《佛的足跡――張望攝影作品集》賞析
這一篇章作品的特點,感覺到充滿了濃郁的佛教禪意美感。網上介紹張望在15年佛教文化攝影的歷程中,研讀大乘經典,與法師共修禪,體悟佛的根本精神,同時結合自身數十年的文化修養,利用攝影的成像原理,將現實客觀的表現對象經過主觀的提煉升華,獨創了一種用空靈虛幻來表現佛教的形式語言。作品給人以清雅的美感,使觀者的心進入到一種寧靜恬美的境地。《攝影世界》曾以“難以超越的‘張氏風格’”對他作品特點作了深入介紹。
二、釋子善信
該部分為作品第二篇章,感覺應該屬紀實類作品,共50幅。該篇多半作品為首次見到或張望全新發表,主要以紀實手法表現深深佛門中不為外人所知的僧侶神秘生活方式與他們的精神追求。張望陸續深居佛門15載,與法師同吃住共修禪。他曾隨學僧們臺風中冒著生命危險強渡普陀山海峽去受戒,他曾登攀山頂探訪追隨紀錄苦行僧,他曾與九十多高齡的老方丈同食共住達三年,他也曾全程紀錄英國聯邦財政部前部長助理受他作品感動前來中國出家的經歷。這一切皆在該篇章一一呈現。
《佛的足跡――張望攝影作品集》賞析
與藝術類作品升華現實追求審美價值不同的是,這一篇章作品的特點是以平實樸素的拍攝手法與紀實敘事角度,以佛教的普世價值與對現實社會的意義為精神主線攝影作品集畫冊印刷,真實地再現佛教僧侶與信眾的生活和精神追求。張望憑借著與僧侶信眾長期生活建立的深厚關系與持續不懈宣傳佛教文化的信任度,他獲得許可深入拍攝到佛門最隱秘深處生動真實的笫一手素材――他們的出家、剃度、修禪、精神追求和內心世界。在張望這一篇章的鏡頭中,有凌晨四時閉目繞佛的女尼,大山深處茅蓬中的隱修僧,托缽乞食的老方丈,山頂遠眺城里紅塵燈火若有所思的小沙彌,嚴冬中漏夜排隊等候寺院派發臘八的信眾……與藝術類作品每幅兩字一句引人體悟回味的標題不同,這一篇章每幅作品張望都撰寫了近百字的介紹,記述了該作品的事件背景、佛教義理、歷史由來等,內含深厚的佛教文化知識而又深入淺出。讀圖兼讀文,觀賞作品尤有在月夜游古寺般的清雅神奇感。
三、各家評語
該作品集有三篇前序,中國攝影(云課堂自由職業攝影師)家協會主席王瑤代表中國攝影界,在序言中對張望為保護和傳播中國佛教文化作出的積極努力給予充分肯定,對他不斷追求攝影技藝的精益求精的精神由衷贊賞,評價曰 “張望的鏡頭中,佛教清、凈的禪境在光影里表現得自然而熨帖,呈現得澄澈而通透”。中國佛教高僧、溈仰宗第十代傳人、戒幢佛學研究所所長、閩南佛學院研究生導師濟群法師在序言中對張望作品的佛教義理體現作了首肯,認為“張望作品虛實有度,擅長使用光影、云霧、水月來經營畫面……這種表現形式,契合佛法對世界的解讀”。中國攝影大師、首屆中國攝影“金像獎”獲得者于云天認為張望作品是“充滿靈性、意象跌宕、構圖嚴謹、用光考究的攝影佳作。”而國際攝影界泰斗、世界新聞攝影比賽(荷賽)評委會主席羅伯特?普雷基評價張望作品“平和、空靈、意味深長!它太美了,讓人充滿無限遐想” 。
《佛的足跡――張望攝影作品集》賞析
而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對張望作品的評價贊譽!2012年張望受邀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佛的足跡”展覽時,潘基文在日理萬機中親筆致函張望,他寫道“我對于其中一幅兩個人在雪地里走向山坡的作品尤為感動,該作品體現了我們在當今世界面臨許多復雜問題時必須具有的精神”。而作品集中,九十高齡的中國佛教協會名譽會長一誠長老親筆題寫的墨寶“佛的足跡”,又成為該書的一大亮點與深厚文化內涵的重要組成部分。
《佛的足跡――張望攝影作品集》賞析
同時,我也留意搜索該作品集的網友讀者評價。一位名叫“快樂貓杰瑞”的網友留言:“一幅幅精美的畫面映入眼簾,沁人心脾……久久不能平靜。感恩張望老師的佳作,引領我們進入禪的境界” 。網友“hope905” 留言“《佛的足跡》中帶來的生命的回歸,張望先生平和、安詳的氣場都讓我覺得這不是世間的金錢所能衡量的一部作品集。感恩!”
四、藝術人生
該作品集中,作者張望以《十五年》為題,以近5000字的篇幅,回首了十五載佛門歲月追求佛光梵影的生涯。從小在故鄉天臺與佛教天臺宗結緣開始,到就讀美術學院追求以美術表現佛教文化,到深圳十年商業生涯中的難釋佛懷,到北歸杭州后巧遇奇緣的初入佛門,到深居佛寺15年的傳奇人生,到最終受邀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佛的足跡”展覽……張望一路走來,娓娓道來,如沿著清流溯源,引領讀者循著他的妙筆感受“佛的足跡”和他的藝術人生歷程。
《佛的足跡――張望攝影作品集》賞析
同時,張望文中詳細剖析了他15年佛教攝影(云課堂自由職業攝影師)每階段的緣起、追求與形式風格特色。從“第一階段是1999年開始的天臺山佛學院時期。主要是以人文攝影手法拍攝,是以感性效果為主的影像”,到“第二階段是2002年之后的靈隱寺時期。主要以藝術攝影手法表現”,到“第三階段是2008年之后的西湖佛教文化時期。大致是以文化概念的攝影手法為主,以紀實角度記錄真實的文化遺產”,張望皆詳細作了深入描述。同時“張望藝術活動年表” 中具列了1985年考入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擁有第一臺照相機“鳳凰205”開始,到2013年“佛的足跡”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大會”會議展覽為止,近30年圖文并茂的藝術歷程列表。以上文字與內容不但紀錄了一位中國藝術家的學習、求索、思考、成就的道路,通過閱讀了解他的藝術人生與精神追求,更能深刻理解其作品,對于喜愛與研究張望作品的讀者尤其有著不可替代意義。
作為一個出身于書香門第、從小重視文化修養且獨創了如此風格明顯作品,張望必然有自己獨特的藝術理論指導。在該作品集中,作者張望以《審美情感與形式傳達——從“黃塵驛道 梵音東漸”談攝影(云課堂自由職業攝影師)藝術的創作規律》為題,詳細介紹剖析了其創作感悟與理論體系,最后推出核心觀點:“我以為包括佛教攝影在內的任何藝術類攝影創作,作者不應有一輩子不變的所謂“風格形式”,而應在創作時根據不同地域、內容的拍攝對象所激起的完全不同的審美情感來選擇與之相應的形式表現” 。讀者結合該文論去觀賞其作品,對理解其創作心路,體悟藝術規律大有裨益。
《佛的足跡――張望攝影作品集》賞析
《佛的足跡――張望攝影作品集》賞析
該作品集的裝幀設計與印刷也是一大亮點。書籍裝幀色彩沉著和諧厚重華貴,版式設計大氣而雅致。作品與標題文字各據一頁,空靈而賞心悅目。該作品集由 “全國百佳出版單位”浙江攝影出版社打造,印刷為著名的深圳雅昌印刷公司出品。作為多次獲得世界印刷最高獎――美國“班尼獎”的中國最佳印刷公司,雅昌將此作品集制作得十分精致完美。
尤為別致的是,書中每幅作品皆襯神奇少見底色,藝術類與紀實類作品各不相同,低調又不失華貴,其美從未得見。經詢懂印刷友人,得知乃專門為此畫冊調制的“專色”所印。這不但體現了雅昌公司的非凡品質,更能感受到作為執行總編與書籍設計兼集一身的攝影家張望本人,將用心、決心與精心亦兼集此十五年專集中。
掩卷慨嘆,《佛的足跡――張望攝影(云課堂自由職業攝影師)作品集》作為張望十五年佛教攝影總結全集,不但作品精美,風格全面,文字功底深厚,傳達了佛教空靈清雅的禪美境界、深厚文化內涵與大乘精神,而且內容豐富,既有其數十年藝術歷程的介紹展現,又有理論體系的闡述,是迄今為止了解張望及其作品最為全面的專集。
《佛的足跡――張望攝影作品集》賞析
畫冊設計高雅,印制精美,書籍給人以全方位藝術美的享受。在當今急功近利、粗糙低俗泛濫的出版物中,實屬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無論攝影角度與佛教文化角度皆極具收藏價值的精品圖書。
作者簡介
張望,1962年8月出生。1988年畢業于浙江美術學院(今中國美術學院),2000年于北京電影學院攝影(云課堂自由職業攝影師)學院研修攝影,2005年因其藝術成就被杭州市人民政府作為特殊人才引進。獨立藝術家,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美國攝影學會會員,杭州市政協委員,杭州市攝影家協會副主席。
《佛的足跡――張望攝影作品集》賞析
作者 張望
自1999年起,張望即開始中國佛教文化的攝影創作。在深深的佛門中,張望長期與僧人們同吃共住。凌晨時分即起床拍攝僧侶生活,或登高涉險,尋覓并攝錄佛教文化遺跡,晚間挑燈研習佛教典籍,并將之感悟體現于創作,從而使其作品臻空靈恬淡、悠遠清靜的禪韻梵境與感人至深的藝術魁力。其持續十五年歷盡艱辛拍攝創作的佛教攝影作品獲得了國際、國內近百項重要榮譽。其中,2005年榮獲世界攝影著名賽事——奧地利國際攝影藝術展(國際“奧賽”)中國專題組冠軍,為中國獲此榮譽之第四人;2006年受邀赴歐洲出任“奧賽”國際攝影評委;2007年獲中國攝影最高成就獎“金像獎”;2008年獲“當代國際攝影最高學院獎”,并被推選為世界攝影節高峰論壇中國代表;2009年獲“世界佛教論壇”中國佛教攝影大展金獎……
張望佛教攝影作品在國際、國內有著廣泛的影響力。其作品被首屆“世界佛教論壇”選為開幕式主屏形象向世界展示,被新華社選編為“中國形象”之一,在美國紐約時代廣場循環播放。專著《佛澤》先后11次再版,榮登杭州市、浙江省乃至全國暢銷書排行榜。其作品的藝術魅力還曾深深感動了英國聯邦財政部前部長助理,他認定在作品中找到了靈魂的歸宿攝影作品集畫冊印刷,使之最終遠涉重洋來到中國剃度出家為僧。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評價張望作品“體現了我們在當今世界面臨許多復雜問題時必須具有的精神”;國際攝影界泰斗羅伯特?普雷基評價張望作品“平和、空靈、意味深長!它太美了,讓人充滿無限遐想”;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王瑤評價“張望的鏡頭中,佛教清、凈的禪境在光影里表現得自然而熨帖,呈現得澄澈而通透”;佛教高僧濟群法師評價“張望作品虛實有度,擅長使用光影、云霧、水月來經營畫面……這種表現形式,契合佛法對世界的解讀”;《攝影天地》評價張望作品“舉凡主題、美學、光影、人性的表現,已超越出神入化的境界”。國際權威攝影期刊《德國攝影》、《PHOTO》、美國《世界日報》、法國《歐洲時報》,新華社、人民網、《中國攝影》、《鳳凰周刊》等國際、國內四十多家新聞媒體先后介紹了張望十數年的藝術人生與作品。
2012年12月,張望因佛教攝影藝術的成就,受邀赴聯合國總部舉辦“佛的足跡”攝影展。2013年5月,張望“佛的足跡”個展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大會”展覽。
以上內容來源于用戶投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有侵權,聯系我們進行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