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投稿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發布時間:2023-04-08
2022年7月18日,貴州省2022年上半年主要統計數據新聞發布會發布,我省上半年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5.0%。新型功能材料、高端裝備、節能環保、健康醫藥等產業活力十足。
制造業興則實體興。7月22日召開的全省半年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全力以赴做強產業、穩定就業,重點抓好十大工業產業,推動新能源電池及材料、白酒、基礎能源、大數據電子信息等產業加快發展。
高技術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號角已經吹響。近日,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深入企業一線,通過一張張產品訂單,展現企業蓬勃的制造活力,同時揭秘訂單背后我省高技術制造業的活力來源。
遵義市包裝印刷文化產業園皮盒自動化生產車間(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蔣洪飛攝)
“客戶催得急,目前正在趕制仁懷酒中酒集團的5000套訂單,今年的訂單已經排到了年底。”
8月13日,記者走進位于遵義市播州區龍坪鎮的遵義市包裝印刷文化產業園二期項目的皮盒生產車間,技術負責人李章能正在生產線上查看生產情況。
“由于皮盒是全手工制作,每一道工序都要嚴格把關,馬虎不得。”李章能告訴記者,皮盒生產車間是園區今年新增的項目,主要面向高端酒盒市場,該項目的投產,填補了遵義包裝印刷行業皮盒市場的空白。
在皮盒生產車間另一邊,是全自動化智能化生產車間,工人只需將紙板放進全智能酒盒成型機,就可得到造型各異的酒盒。和傳統的手工技術相比,生產效率提高了5倍。
遵義市包裝印刷文化產業園皮盒自動化生產車間(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蔣洪飛攝)
遵義市包裝印刷文化產業園負責人、貴州同力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鄭明洪告訴記者,目前,園區有15家上下游企業入駐,現有員工750人,集設計、印刷、表面處理、珍珠面吸塑、瓶蓋生產、瓶子包裝、金銀卡紙、特種紙、藝術紙、手提袋、農副產品包裝生產為一體,已形成上下游融合發展的全產業鏈包裝印刷體系。
瓶子、包裝盒、瓶蓋、彩帶……每個物件的巧妙搭配都像是在給白酒“化妝”“穿衣”,為白酒提升“顏值”的同時,也讓品牌更亮眼。
在位于產業園內的貴州泉豐紙業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兩臺涂布印刷機正不停運轉,通過涂布、壓紋、分切、打包后,即將配送到綏陽縣的金佳包裝公司。
遵義市包裝印刷文化產業園皮盒自動化生產車間(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蔣洪飛攝)
作為全省唯一一家生產特種紙的公司,貴州泉豐紙業有限公司除了滿足產業園區的企業需求外,還供給省內各大包裝企業。
據貴州泉豐紙業有限公司負責人肖樂平介紹,特種紙是制作酒盒的材料,公司自去年年底投產以來包裝盒印刷生產廠,已和全省的80多家包裝企業達成合作,目前訂單已排到明年。
在印刷車間,海德堡7+1印刷機正在飛速印刷酒盒,作為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印刷設備,1小時可印刷1.8萬張,因為分辨率高、成色好,很受市場認可。
此外,園區還擁有5色機、全智能酒盒成型機,全自動卡盒機、對裱機、全自動表面處理系統配套等先進設備,為園區各企業智能化生產護航。
“新設備、新技術的加持,讓產業園發展‘如虎添翼’!”據鄭明洪介紹,園區每天可生產酒盒12萬只,酒瓶8萬只,瓶蓋13萬個,目前已和五糧液、珍酒、習酒、國臺等40多家知名酒企企業達成訂單協議。
遵義市包裝印刷文化產業園皮盒生產車間(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蔣洪飛攝)
鄭明洪從事包裝印刷行業10多年,2014年,鄭明洪就有了圍繞白酒行業打造一條包裝配套特色產業鏈、為白酒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的想法,于是返鄉創業。
“貴州醬香酒資源優勢明顯,市場潛力巨大,播州毗鄰遵義主城區和中國醬香型白酒主產區仁懷市,很適合建立上下游聯動的包裝印刷生態產業鏈包裝盒印刷生產廠,為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
為何選擇落戶播州?在鄭明洪看來,除了區位優勢,還有營商環境也至關重要,播州區各相關部門為企業和項目建設提供“保姆式”“一站式”服務,并積極幫助協調解決企業在生產經營中遇到的困難問題。
2018年9月,鄭明洪領頭將遵義市四城區10多家包裝印刷企業整合,打造了本土企業——貴州同力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作為遵義播州區招商引資企業與區政府簽訂招商引資協議,獲建“遵義市包裝印刷文化產業園”。
2020年10月,產業園一期開始投產,今年6月,產業園二期正式投產。
如今,已形成從原材、設計、加工、生產到交付等各環節為客戶提供“服務一體化”“產品一體化”“布局一體化”“供應鏈金融”的嵌入式整體解決方案,實現包材“一站式”采購。
目前,遵義市包裝印刷文化產業園正如火如荼搶抓三期項目的建設,三期項目貴州玻陶制品有限公司為遵義市包裝印刷文化產業園的重要抓手,聚集產業功能區,加快強鏈、補鏈、延鏈推動產業全鏈發展。
“項目投資3000多萬元,從6月份開工建設,預計9月份投產,目前已簽訂4000多萬元的訂單,短短三個月時間就要建成投產,足見我們對市場有足夠的底氣。”面對市場前景,鄭明洪信心滿滿。
2021年,遵義市包裝印刷文化產業園完成產值2.5億元,解決就業830余人,三期項目全部投產后,園區預計實現年產值6億元,實現稅收2000萬,解決就業1000余人。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策劃/尹長東 李玲 楊紅 莫欣欣
執行/ 蔣洪飛
實習生 周小葉
編輯 胡嵐
二審 施昱凌
三審 田旻佳
以上內容來源于用戶投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有侵權,聯系我們進行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