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投稿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發布時間:2023-05-01
冷清了很久的印刷資本圈,再爆大手筆收購,還發生在兩家上市公司之間。
6月29日,在港上市的貴聯控股公告表示,計劃通過全資子公司深圳科彩印務,以1.3億元的價格,從A股上市公司順灝股份手中,收購深圳市金升彩包裝有限公司全部股權。
貴聯控股是煙包大佬,順灝股份同樣深耕煙包產業鏈,主要產品是鍍鋁紙、復膜紙、白卡紙等煙用包裝材料。
金升彩包裝主要就從事包裝材料生產,如鐳射膜、汽化膜、包裝紙等,年產能2萬噸。2017年,金升彩實現營收2.42億元,凈利潤2317.8萬元,利潤率還是相當不錯的。
多年來,金升彩一直是貴聯的原材料供應商。因此,雙方算是知根知底。且對急欲尋求新的增長點的貴聯來說,本次收購被認為能夠延長印刷產業鏈,并通過業務協同降低生產成本。
并購的事說完了。接下來才是今天真正的主角:一家新近披露招股書,沖刺A股IPO的印刷包裝大佬。
這家大佬體量頗為可觀:2015年、2016年營收均逼近30億大關;2017年有所下滑,也有27.47億元。就是這樣一家企業,在圈內卻素來低調潛行,以致少為人知。
在正式開說之前,先講一個橋段。今年2月,有一家名為“養元飲品”的公司在上交所上市。對各位老板來說,這個名字可能看著眼生,但要提起“六個核桃”,相信幾乎無人不知。養元飲品就是“六個核桃”的生產商。
養元飲品上市前后,有媒體發現,以安全、好喝、健腦為賣點的“六個核桃”,主要生產成本竟然不是核桃,而是易拉罐。說來好玩,一罐“六個核桃”的成本組成大致是這樣的:易拉罐,0.57元;核桃仁,0.25元;白砂糖,0.05元;其它原材料,0.13元。
所以,有人打趣說,養元飲品與其說是賣核桃飲料的,不如說是賣“易拉罐”的。
玩笑歸玩笑。今天要說的這家企業才是真正賣易拉罐的,它就是養元飲品的易拉罐供應商:嘉美食品包裝(滁州)股份有限公司。
嘉美包裝是誰?
低調潛行的嘉美包裝成立于2011年,于2017年底完成股份制改造。
當然了,與很多沖刺IPO的企業一樣,這只是上市主體成立的時間。官網顯示,嘉美包裝早在2004年就在國內成立了首家子公司河北嘉美,開始生產易拉罐;2009年,又通過河北嘉美投資成立永清嘉美,從事印鐵業務;2012年,嘉美包裝的銷售收入就已突破10億元。
期間,嘉美包裝的控股股東中國食品包裝有限公司,曾于2009年登陸韓國科斯達克證券市場。
嘉美包裝,三好同學以前少有耳聞,“中國食品包裝有限公司”可是有些面熟。原來它曾出現在2014年的百強榜上,以24.53億元的銷售收入,排在裕同、合興之間,位列第四。當時,還奇怪:國字頭的大佬,以前為啥沒有關注到?現在才知道,它其實是在香港注冊的。
境外上市聽上去風光,對相對傳統的印刷包裝企業來說,作用卻十分有限:融資額低、流動性差。所以,就像曾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大勝達一樣,嘉美包裝的大股東于2013年從韓國資本市場主動摘牌,目標自然是回歸A股。
招股書這樣描述嘉美包裝的主營業務:為食品、飲料行業客戶提供一體化包裝容器設計、印刷、生產、配送、灌裝及全方位客戶服務的綜合包裝容器解決方案。說白了,其實就是印鐵制罐。
在A股上市公司中,至少有三家與嘉美包裝業務相近:奧瑞金、昇興包裝和寶鋼包裝。
在印鐵制罐企業算不算印刷廠的問題上,圈內一直有不同看法。其實,沒啥好爭的:嘉美包裝及旗下子公司共有7張印刷經營許可證。再說了,有幾個易拉罐不需要印刷?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及為上市進行的資產整合,嘉美包裝旗下共有19家生產型企業,分布在安徽、河北、福建、河南、湖北、四川等多個省份。2017年末,嘉美的員工數量為2922人,相當龐大的集團化架構。
在嘉美包裝的眾多子公司中,有一家名為“福建冠蓋金屬包裝有限公司”的企業,格外引人關注。
因為它曾出現在2017年的百強榜中,以25.13億元的銷售收入排在第8位。不過,招股書顯示,2017年其營收只有2.74億元。也許,它是作為整個嘉美包裝的代表上的榜。
嘉美包裝的股權結構
嘉美包裝的股東很有特點。其控股股東是境外注冊實體,一看就明白,沒啥特別的。
在其他股東中,有4個投資基金:富新投資、東創投資、中凱投資、茅臺建信,合計持股36.07%。4個投資基金看上去沒有什么與眾不同之處,卻都是實打實的國有資本。其中,前三家還有5個共同的超級股東:財政部、社保基金、中國電信、國新資本、上海電氣。
此外,間接持有嘉美包裝7.06%股權的雅智順也很特別。因為它還是養元飲品的大股東,持有20.39%的股權。養元飲品對嘉美包裝有多重要?后面再說。
嘉美包裝的硬實力
嘉美包裝的主營業務是包裝容器解決方案,具體到產品上則主要是三片罐、二片罐。此外,也做少量的無菌包裝和PET瓶。
三好同學一直覺得,能用得上易拉罐的一般都是很牛X的大企業。原因很簡單:用易拉罐得有量,沒有量誰費勁八叉地給你做?
至少,從嘉美包裝的前五大客戶看,這一點再度得到了證實。
2015-2017年,嘉美的前五大客戶相當穩定,總共只出現過6家企業的名字:養元飲品、王老吉、達利集團、喜多多、統一實業、銀鷺集團,哪一家都大名鼎鼎、實力不俗吧?
這三年,前五大客戶在嘉美營收中的占比保持在70%以上。
其中附近印刷包裝,養元飲品更是三年累計為嘉美貢獻營收近50億元,在總營收中的占比超過五成。
所以,“六個核桃”對嘉美有多重要,很清楚了吧?
嘉美包裝前五大客戶的情況
打鐵還得自身硬。能為這么牛X的客戶服務,嘉美包裝的硬實力又如何呢?
先來看資產。2015-2017年各年年末,嘉美包裝的總資產穩中有升,分別為:30.39億元、31.02億元、34.68億元,兩年增長了14.12%。
同期,其股東權益(凈資產)分別為11.70億元、14.17億元、14.57億元,兩年增長24.53%。
就資產總量而言,嘉美在印刷包裝圈自然算得上是一等一的重量級企業。而且,凈資產比總資產增長快,這使其負債率(合并)由2015年末的61.51%,降至2017年末的57.99%,減少了3.52個百分點。
嘉美包裝的資產情況(單位:萬元)
再來看營收。2015-2017年,嘉美包裝的營收穩中有降:2015年為29.21億元,2016年微升至29.42億元,2017年降至27.47億元,同比下滑6.63%。
招股書顯示,營收下滑主要是由于下游客戶需求周期性減弱、銷售旺季縮短。也就是說,來自客戶的需求疲軟。三好同學扒了扒:2017年,養元飲品的營收下滑了13.03%。
嘉美包裝的營收和利潤情況(單位:萬元)
最后來看盈利。三好同學以前常說,印鐵制罐市場利潤率不錯。后來才發現,不完全如此。這個圈里既有利潤率高企的大佬奧瑞金,也有有量無利、徘徊在盈虧平衡點附近的寶鋼包裝。嘉美包裝又是什么情況呢?
2015-2017年,嘉美的凈利潤波動明顯:由2015年的2.46億元,降至2017年的8733.66萬元,降幅達到64.51%。
扣非后,又變成了另外一番景象:由2015年的6414.62萬元,暴漲至2016年的2.41億元,增幅高達275.01%;2017年又暴跌至1.40億元,降幅達到41.91%。
據解釋,2017年的暴跌主要是由于馬口鐵及輔料采購成本上漲,未能及時向下游客戶進行完全的轉嫁等因素導致的。
看上去,2017年的原材料價格波動不僅對紙包裝企業影響很大,對印鐵制罐企業的沖擊也不小。
毛利率和收益率的變動,或許更能說明問題。2015-2017年,嘉美包裝的毛利率分別為20.75%、21.20%、17.32%,2017年比前兩年有明顯下滑。
同期,其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則大幅波動:由2015年的6.49%,暴漲至2016年的21.83%,比毛利率還高;2017年又大跌至11.11%。為什么會這樣?大體也是原材料價格波動鬧的吧。
嘉美包裝的毛利率和收益率
印鐵制罐市場的生態圈
對各位老板來說,程式化的數據梳理也許枯燥了一些。不過,沒關系,高潮總是在后邊。比如,嘉美包裝的招股書呈現出了,印鐵制罐市場構建精巧的生態圈。
這個生態圈的一大特點是:印鐵制罐企業與下游客戶,通常以交叉持股的方式實現深度綁定。
前面說過了,養元飲品的大股東雅智順間接持有嘉美包裝7.06%的股權,從而將二者變成了關聯企業。
另一印鐵制罐大佬奧瑞金與其最重要的客戶紅牛之間也曾存在類似的關聯:2011年,紅牛的實際控制人曾通過其控制的弘灝集團持有奧瑞金8%股權,當時紅牛占奧瑞金營業收入61%以上,紅牛自奧瑞金采購的易拉罐占全部采購量的91%以上。
2017年,同樣主做印鐵制罐的中糧包裝出資20億元,持有其第一大客戶加多寶旗下核心企業30.58%的股份。
養元飲品正是以這兩個案例來論證,印鐵制罐領域重要供應商和客戶,通過持股強化合作關系的合理性。
實際上,印鐵制罐企業與下游客戶共生共榮的緊密生態關系附近印刷包裝,不僅體現為股權紐帶,還表現在很多方面。
比如,貼近式服務,甚至同廠共生。嘉美包裝的招股書說了:國內外主要食品飲料企業和金屬包裝企業一般采取相互依托發展的合作模式,金屬包裝企業一般均會選擇在距離客戶相對較近的區域設廠,且雙方基于合理商業考量,會持續保持深度的合作關系。
嘉美包裝的券商很敬業,用一個詳細的表格給出了:國內主要印鐵制罐企業與主要客戶廠區之間的距離。
三好同學發現:印鐵制罐企業提供的還真是“貼近式”服務。表格中的6家制罐企業,廠區里客戶最遠的也只有45公里;中糧包裝與加多寶的廠區遠的相距5公里,近的則只有1.5公里;波爾制罐離燕京啤酒只有0.2公里;太平洋制罐與健力寶、奧瑞金與紅牛則干脆連廠區都在一起,形成了真正的“共生關系”。
國內主要印鐵制罐企業的“貼近式”服務模式
再比如,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嘉美包裝與養元飲品自2004年就開始合作,2013年雙方簽訂了長達10年的《戰略合作協議》及《定價機制協議》,2018年又重新簽訂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協議約定了雙方的定價機制,并商定嘉美包裝在養元飲品生產基地附近建廠提供服務,養元飲品則將60%以上的用罐需求交由嘉美生產,以保證其開工率。
養元飲品信守承諾,自2007年以來,從嘉美包裝采購的易拉罐在采購總量中的占比從未低于50%;自2012年開始,更是持續保持在60%以上。
除了嘉美,養元飲品還有一個主力供應商:同樣在A股上市的昇興股份。
養元飲品易拉罐采購情況(公司代表嘉美包裝)
又是股權加持,又是就近建廠、貼身服務,再加上戰略合作協議,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合作,還能比這更緊密么?
問題是:為什么印鐵制罐市場的生態圈,更需要這種緊密綁定式的深度合作?
首先,這應該與易拉罐產品的特點有關。用馬口鐵或鋁材制作的易拉罐,自重太大,運輸起來既不方便成本又高。所以,供需雙方就近共生是理性選擇。
其次,從供需雙方來說,都有自身的訴求。對重資產的印鐵制罐企業而言,下游客戶高度集中,如果沒有大客戶穩定的訂單保證,幾乎沒有老板敢下本投資;對食品飲料企業而言,易拉罐既是最大的成本項目,也是產品的臉面所在,在快速發展過程中,如果沒有穩定的供應商,也會受到掣肘。
在這樣的情況下,供需雙方雖然也有博弈,但顯然更容易一拍即合,形成互利共生的關系。
這種合作模型,在圈內也并非是絕無僅有。富士康等大型代工企業,伊利、蒙牛等快消品巨頭與相應的印刷廠,通常也會比鄰而居,形成長期合作。
對供需雙方來說,這是一種共贏的合作方式。三好同學想:如果印刷廠與客戶都能達成類似的合作,產能過剩的問題、上下游博弈的問題,是不是就不會像今天這么突出了?
當然了,這種模式好是好,也有風險。那就是:不出問題還好,通常也不會出問題;但只要出了,就是大問題。所以,還是不說了,祝各位老板好運吧!
以上內容來源于用戶投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有侵權,聯系我們進行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