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投稿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發布時間:2023-05-26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殷誠聰
9月7日,溫州召開“溫州這十年·龍港”主題新聞發布會,引發各界廣泛關注。
“主角”,龍港。焦點,無疑是改革!
三年前,龍港實現從“中國第一座農民城”到“全國首個鎮改市”的歷史性跨越,承擔起為全國新型城鎮化改革探路的特殊使命。
三年過去,這座浙江最年輕的“網紅城市”改革成效如何?
這也正是此次發布會備受矚目的原因。
池長峰 攝
新聞發布會時間不長,45分鐘。記者全程聽到最高頻使用的字是“新”字,有104次,比如新型城鎮化、基層治理新體系、新興產業、創新平臺、龍港新城等等,不勝枚舉。
恰恰讓記者感觸最深的,也同樣是這個“新”字。
粗粗歸納,共有四“新”。
改革取得“新”突破
龍港改革的核心亮點,同時也是最大難點——
那便是要以40%的行政資源,承接100%的行政管理職能,服務好48.5萬常住人口。
對此,龍港的解法是:“不建機構建機制、不坐機關坐社區、不靠編制靠智治”。
池長峰 攝
怎么建機制?龍港持續深化大部制改革中國印刷城龍港包裝印刷工業園,對體制機制、組織架構進行系統性深層次重塑,構建一類事項原則上由一個部門統籌、一件事情原則上由一個部門負責的縣域行政運行體系。比如“一枚印章管審批”改革,就把涉及7個部門的1146項行政審批事項,統一劃轉至龍港市行政審批局,率全省之先推出“一窗通辦”新模式,讓老百姓“只進一扇門、只蓋一枚章”。再比如“模塊化”改革,就是“條抓塊統”,變“科室制”為“模塊制”,如今龍港的規上工業企業辦事,就找經發局產業發展模塊,規下工業企業找產業培育模塊,不必東奔西跑,“一站式”解決問題。
怎么坐社區?那就是“市管社區”扁平化改革。社區書記直接向市委書記匯報工作,社工“零距離”對接市局……這些外界看來不可思議的事,是龍港的日常。
今年以來,龍港通過社區聯合黨委“黨建統領”中國印刷城龍港包裝印刷工業園,市領導和部門捆綁社區“組團服務”,社會組織、企業、鄉賢、志愿者等社會力量“多元共治”,實現了80%以上的基層問題和群眾需要的服務在社區這個層級得到解決。
最后,就是如何智治。龍港把數字化作為破解“人少事多”“鄉鎮缺層”等難題的“船”和“橋”。實行“一網統管”,廣泛拓展信息來源,打通各類監督議政平臺,率先實行110與12345話務并軌,確保市級指令直達社區、貫通網格,形成閉環聯動處置機制。
前不久,龍港改革探索入選中國改革典型案例,新型設市模式、優化創新城市治理、提升行政管理效能等經驗做法獲得中央深改辦、國家發改委肯定推廣。
產業轉型“新”起點
在大家印象中,一說起龍港的產業,腦海里會蹦出“中國印刷城”“中國禮品城”。然而,很多人不知道,撤鎮設市以來,龍港產業轉型破壁發力,綻放出了新活力。
一手抓傳統產業升級,“老傳統”萌發新生機。龍港繼續做強做優印刷包裝、新型材料、綠色紡織等三大百億級產業集群,建設綠色包裝材料制造基地、醫衛材料生產基地和千畝機械設備智造園,以“頭部企業+研究團隊”創新聯合體模式落地高分子材料研究院,著力推進北京印刷學院龍港產業學院等創新平臺提質升效。
池長峰 攝
與此同時,龍港瞄準“高精尖”積極布局,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智能裝備、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力求“換道沖刺”搶灘占先。
今年5月,華潤集團在龍港投資70億建設清潔能源項目,項目建成投產后,年發電量可達100億度,年產值預計超40億元,納稅超2億元;另一個令龍港人振奮的項目是“超高純金屬新能源超導材料示范項目”。該項目投資超10億,引進國際頂尖研發團隊,圍繞超高純金屬材料、關鍵技術攻堅、解決卡脖子問題。項目預計年產值可超35億元,年利稅超5000萬元,并帶來高端技術人才超11人。
“新生之城”迸發出了產業向新的驅動力。三年來,龍港全市規上企業數量翻了一番;新技術企業、企業研發機構數量分別增加了58家和60家,均實現翻倍增長;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實現零的突破。
城市布局“新”起筆
龍港從漁村發展而來,城市建設起步晚,基礎設施歷史欠賬較多。還有網友曾嘲諷道:“農民城特色,粗放發展、沒有品質”。
龍港人為此憋著一股氣。撤鎮設市以來,龍港引進頂尖團隊以百年大計理念抓規劃建設,著力構建“一軸一帶一新城”(即世紀大道景觀軸、濱海都市風情帶和龍港新城)的擁江面海發展格局。
池長峰 攝
從“紙上”到“地上”,眼下,龍港緊鑼密鼓地開展“老城復興”“新城崛起”行動,一座嶄新的“未來之城”輪廓顯現。
老城區重在構建高品質生活空間。9月1日,承載龍港推動老城復興、提升城市品位的濱江核心區綜合開發項目舉行開工儀式。當天共有高端商業、高端住宅、休閑公園、市政道路等15個子項目同步啟動建設,整個區域面積達67公頃,項目總投資56億元。該區塊建成后,將成為地標性的生態居住綜合社區。此外,老城區還將加快打造舥艚漁港風情小鎮等十大亮點工程。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和全域環境整治,令城市面貌越變越美。
池長峰 攝
新城是龍港醞釀新一輪騰飛的主陣地,“新城崛起”行動,則將突出“產城人”融合。今后3年,龍港將投入超千億元,落地超百個重點項目,打造“新空間、新地標、新產業”,實現產城融合的新城蝶變。加快建設市人民醫院、龍湖北湖濕地公園等百項千億重點工程,打造現代濱海特色新區等。
“近年來,新城不少樓盤開盤即售罄。這是一個崛起的信號!”龍港市新城開發建設中心一位工作人員向記者透露。
百姓美好“新”生活
“農民能繳公積金了。”9月1日起,龍港全國創新施行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建繳住房公積金制度,將農民群體納入公積金保障體系,引發全國熱議。
以改革優民生、增福祉,實際上,三年來,龍港每年投入80%以上財政收入用于民生事業,加快建成“15分鐘公共服務圈”,正努力實現全域無差別、同城同待遇。
龍湖客廳 池長峰攝
為滿足百姓“上好學”期盼,龍港新建、改擴建學校(幼兒園)68所,新增學位2.66萬個,與溫州12所名校名園合作辦學,探索“市管校聘”人事制度改革,最大限度“盤活”優質教師資源。為解決百姓“就醫難”問題,龍港與溫州附一醫建立智聯合作,省市級專家團隊常態化門診,完成設市前無法實施的四類復雜手術近600例,同時開展首批云診療市級試點,建立醫共體5G遠程診療體系,讓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專家在線“面對面”診療。
此外,龍港還列入“浙里新市民”應用全省試點并率先上線,建立以“居住證+積分”為準入依據的優質公共服務供給制度。
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進程,龍港正在探索走出“全域城市化、就地市民化、服務均等化”的龍港共富路徑。
池長峰攝
三年的探索與創新,可以看出,龍港克服了初創艱辛,多措并舉取得了一定成績。
然而,改革一直在路上,更何況眼下的任務依然繁重,尤其是改革進入深水區,同樣也是“無人區”或“爭議區”,需要這座城市以更大的勇氣和魄力推進改革,勇擔時代重任。
龍港改革這三年,讓我們看到了“新”。
新,是一個方向,一種夢想,是前行中的探索,也是挑戰中的突破。
愿龍港這座“新生之城”,從“新”出發,向“新”而生。
以上內容來源于用戶投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有侵權,聯系我們進行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