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投稿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發布時間:2023-01-02
有態度 有溫度 有深度
多年以后,回首望去。僑通公司就像一個長大的孩子一樣矗立在張靖的面前。歲月汩汩流去,始建于1993年的僑通一路走來,歷經風雨,在2016年3月整體搬遷到昭通北部新區。看到自己和同事們一手建設經營、不斷發展壯大占地 172 畝的漂亮新廠區,此時此刻,站在辦公大樓窗前的張靖竟然心潮澎湃,眼眶有點濕潤了。
從圖書管理員“跨界”到合資企業
身材略胖的張靖,坐在我對面,沒有半點企業老總的架子,他和藹可親的談吐,讓我心生敬意。其實,張靖到僑通和他原來所從事的工作沒有半點聯系。從昭通師專的一名老師到圖書管理員再到僑通公司,張靖屬于典型的“跨界”。
1977年高中畢業后,張靖下鄉當了知青。一年之后,國家恢復高考,他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昭通師專物理系。畢業之后,他留校當了物理老師。一切似乎都來得順風順水。但后來學校讓張靖到圖書館做科技情報資料檢索工作,一下子由教師變成教輔人員的職業落差,讓他一時還難以接受。不過,后來隨著工作的不斷深入,他慢慢地對圖書管理員有了興趣,加之經常往外跑,出差多,社會接觸面廣,喜歡“自由”的張靖也就漸漸地習慣了這個工作。
1985 年,張靖當了副館長; 1988 年,他升任為圖書館館長,成了名副其實的“副處級”干部。
時代發展之大潮總是以浩浩蕩蕩的氣勢向前涌動。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給沿海和內地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當時的地委行署高瞻遠矚,決定要依托于昭通煙廠創辦一個印刷服務方面的企業。南巡講話給中國改革開放定了調子,缺乏實體經濟工業的昭通,借助煙廠建彩印廠在當時無異于一記驚雷,震擊了全市廣大干部群眾的心。不久,市委政府就派李春仁也是僑通后來的第一任老總到新加坡、臺灣、香港等地進行考察。很快與香港僑威集團達成協議,隨之也首開了貧困地區同樣也能引進外資創辦企業的先河。
也是從這個時候起,市委開始從機關和學校選拔一批有思想又能干的干部來籌辦僑通公司。在學校工作了13年,34歲就已是副處級的張靖,大腦很快被這一消息“刷屏”,經過復雜的思想斗爭后,他決定下海去闖一闖。
張靖找到副校長,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昭通就是個農業城市,企業辦一個垮一個”,好心的副校長勸他從仕途上發展。張靖不甘心,又找到了校長。校長也不同意,說搞教育穩定。無奈,他最后找到了時任師專黨委書記的曾令云。曾令云依然說服不了張靖,就給他留下一句話,說市委有特殊文件,借調期間可以保留師專的工作關系。干得好你就干,不行又回學校。
就這樣,經歷了一波三折的張靖如愿來到了僑通,開始和其他抽調來的干部一起投入到籌辦公司的工作中。起步的那些年真的是太難了,什么都不懂,包裝印刷方面的知識基本是從零開始。張靖主要負責設備的安裝和管理,上千萬元的設備說明書全是英文,張靖看不懂,就組織了一大批懂外語的人來翻譯,最后總算弄懂了機器的原理。光自己懂了還不行,負責教會別人才算“完成任務”。
優秀往往是被逼出來的。 1993年5月,隨著一聲聲隆隆的機車轟鳴,云南僑通包裝印刷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更讓人驚喜的是,公司當年投產當年就產生了效益。
1996年,經過3年的打拼,僑通公司的生產運營基本趨于穩定。接下來的事情就是,公司要決定張靖這批借調人員的去向和歸宿,要么辭去公職留下,要不就回原單位上班。從建廠之日起就對僑通投入了深厚感情的張靖毅然決然地辭去公職,留在了僑通。沒想到,這一干就是25年。
企業名家是這樣“煉成”的
巴爾扎克說“:癡迷于某個事業的人,會取得令自己驚訝的成就。”一個人,若對某件事情執著、付出,就一定能在這一方面成為專家。顯然,張靖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以質量取勝,是僑通公司的經營之道,而工匠精神,則是僑通精神的核心。張靖投身印刷事業二十多年,一步一個腳印與僑通公司走過了漫長的發展之路,從對印刷一無所知的學徒成長為一名精通技術、熟悉市場、精于管理的企業家。時至今日,從建廠之初為客戶生產一個產品到現在已經生產了2000多個產品,僑通公司取得的發展成績有目共睹,更與張靖 20 余年一直堅持的工匠精神密不可分。
在印刷車間聽取工人匯報
只有依靠精益求精的質量、人無我有的工藝技術創新才能獲得市場,我們要求員工要像工匠一樣高標準對待產品質量,保證從僑通出廠的產品批批優秀、張張優良。張靖認為,企業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在堅持質量取勝的同時,他堅持把技術研發、技術創新作為企業贏市場、求發展的重要競爭力,大力倡導和鼓勵員工創新,并設立了專項創新獎勵基金。針對昭通交通不便,人員知識信息交流緩慢,張靖還在昆明高新區建起了僑通自己的技術研發中心。技術開發中心秉承“專業服務,因你而變”的理念,以自主開發為主,充分整合各方資源,不斷增強核心競爭力,申報獲得了一項項令人刮目的國家專利。目前,僑通已獲得國家專利 29 項,其中“一種陶瓷網紋竄水輥及制作方法”在獲得中國知識產權局援予發明專利的同時,于 2015 年 2 月 12 日獲得德國發明專利授權,是僑通公司獲得的首個國際發明專利,并且該發明專利已在生產中得到運用,幫助企業贏得了經濟效益。此外,僑通首家研發應用的“凹版正反面印刷”、“文字筆畫全息定點燙印技術”、“軟紙凸燙技術”、“凹印不干膠印刷”等多項技術,被認定為“國內首創”,“水性油墨的運用”、“特種絲網效果水性印刷工藝”等工藝領先于同行業,多項技術獲得“云南省科技進步獎”、 “云南省職工創新技術成果獎”、 “昭通市科技進步獎”等。這些先進的工藝技術不僅為云南煙草企業提供了精美的包裝產品,更引領云南包裝印刷業的發展,對推動中國印刷事業邁步向前起到了積極作用。
科技支撐發展,創新引領未來。作為滇、港合資以紙制品包裝印刷和設計制作為一體的現代化高新技術企業,僑通持續多年入圍云南省百強民營企業和優質外商投資企業。自 1994年投產至2016年,已累計實現銷售收入101億元,繳納稅收8.3億元。由于僑通的努力及在行業中的突出業績,公司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與充分肯定,先后獲得了 “中國包裝龍頭企業”“、全國百家僑資明星企業”、“全國先進包裝企業”、“全國守信用重合同企業”、“中國包裝企業信用評價 AAA級信用企業”、“云南省高新技術企業”、“云南省外商投資先進企業”、“云南省包裝質量管理先進單位”、“云南省希望工程十大慈善企業”、“云南省優秀納稅企業”等榮譽稱號。
告訴工人機器如何保養及維護
優秀催生卓越。在張靖的帶領下,僑通已在1999年云南包裝印刷行業中率先通過了ISO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并于2009年實現國際質量管理體系、環境管理體系、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三標”整合認證。2016 年公司含稅銷售額達 7.37億元,擁有進口主體設備50余臺,配套生產設備及檢測設備100 多臺套。建立了省內首個包裝印刷行業省級企業技術中心,是省內唯一一家擁有紙質包裝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印刷企業,控股或參股創立了僑通昆明分公司、僑通昆明技術中心、安徽僑豐包裝印刷有限公司、昭通新僑彩印有限公司、昭通鳳池中學、昭通昭陽富滇村鎮銀行等6 家分子公司及控股、參股企業。 2013年昭通包裝印刷公司,張靖獲市委市政府“光彩之星”“、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榮譽稱號;2015年被省政府表彰為優秀民營企業家;2016年度獲“昭通市直名家”培養工程人選。
一個企業老總的社會擔當
“企業生存于社會,應當回報社會;企業家不但要會賺錢,會經營昭通包裝印刷公司,更需要有社會責任感。有良心的財富才有意義。”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后曾經這樣說。
而張靖和他們的僑通公司又何嘗不是如此。為此,他們從建廠之日起就把企業宗旨確定為 “生于昭通、奉獻昭通”。所以,僑通堅持只招收昭通本土員工,為昭通人提供就業崗位和生活保障。除依法經營、足額納稅、為全體員工繳足“五險一金”之外,公司還加大社會公益投入:1997 年,僑通捐資成立了“希望工程僑通園丁獎”和多項助學基金,累計資助貧困學生2000多名;1998年全國發生的洪澇災害,2008年汶川地震、昭通的冰凌雪災,2012 年彝良地震,2014 年魯甸地震,他們共計捐款 550 多萬元;到 2016 年 12 月已累計捐款超過 1000 萬元,援建僑通希望小學 8 所;多次支持昭通光彩事業發展,資助各類公益活動。
參與掛鉤扶貧,勇擔社會責任。2015年,脫貧攻堅的號角吹響,作為僑通公司第三任領導的張靖,把巧家最邊遠的紅山鄉掛鉤點群眾脫貧當作己任。他多次帶領公司員工到紅山調研,在了解到安幫村200多戶群眾因為道路不通,一包水泥的運費高過了水泥本身的成本,生產生活受到極大影響的情況后,張靖和公司黨委決定出資 150 萬元,用于安幫村的道路建設。此外,他們還出資15萬元幫助安幫村建起了文化廣場。
沒有產業的扶貧,就不可能讓山區的老百姓根本脫貧。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張靖。為了幫助安邦村發展產業,他們在調研時發現該村的土壤和氣候條件很適合發展蠟蟲產業。蠟蟲是多種食蟲動物及食植物蟲的食物,含有大量蛋白質及鈣質,有很高的經濟價值。于是,他們便和西南林學院聯合引進蟲種,幫助安邦村推廣。“如果蠟蟲養殖成功的話,老百姓脫貧就有希望了。”張靖說。
在包裝車間與職工交流
回饋社會,履行責任。僑通一直在強調只注重經濟效益不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不是一個好企業,也不是一個能得到長遠發展的企業。公司之所以能夠走到今天,就是有這樣的理念在做支撐。沒事的時候,張靖總會站在辦公樓的窗戶前,眺望公司林立的車間和整潔的廠院。不知為什么,他總會不止一次地想起僑通創業之初的艱難,想起酷暑時節他們坐車三天三夜到上海學習住不起旅館,在招待所的頂樓上搭棚子睡覺的情景。今天,看著靠團隊一磚一瓦建起來的,由最初的20多人發展成為現在800多人的大企業,僑通的建廠理念和文化基因早已深深地根植在張靖的血液里。
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企業基因”,沿海城市多次到僑通來 “挖人”,甚至還給出了年薪百萬、豪華住宅,為妻子孩子提供工作就學的誘人待遇,都被張靖一一婉拒了。其實像張靖一樣,僑通的前幾任老總和技術人員都有被 “挖過”的經歷,但責任和感情讓他們最終放棄了好的條件,選擇留在了僑通。
現在,每當看到最初進廠的小伙子和小姑娘,都已為人父為人母時,張靖就會深深地悟出了一句話,“職工的生存系于僑通,僑通的發展依托于職工”。因此,他就經常告誡員工們說“:要做公司的主人,不要把自己當成一個簡單的打工者。
” 創業之路就像一列前進的火車,不斷有人上車下車,都很正常,但總有人想要去到更遠的地方。20多年的艱辛拼搏,僑通從一個不起眼的企業發展成為現在的全國知名企業。就像期盼著一個孩子的成長,僑通長大了,張靖和他的員工們卻都在慢慢地老去。但是,他們并不因此而悵然和落寞,想想在經濟下行的今天,在某些企業舉步維艱的今天,僑通的機器聲仍然在隆隆作響,生產經營仍然熱火朝天,張靖和員工們的心里就會生出滿滿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關注特刊原創作品薦讀
你還可以關注下面熱點爆點
以上內容來源于用戶投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有侵權,聯系我們進行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