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投稿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發布時間:2023-02-27
日前,晉江紫菜行業迎來雙重喜訊:晉江紫菜成為通過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的農產品;與此同時,經過近3個月的公示期,晉江紫菜通過原國家工商行政總局審核,正式成為地理標志商標。至此,晉江紫菜正式進入“雙國標”時代,這也是晉江首個獲得“雙國標”的公共品牌。
這是去年年初,塑料紫菜謠言風波過后,晉江紫菜塑造品牌取得的重大實質性成果,或將為晉江紫菜產業轉型升級注入新動能。
“被逼到懸崖邊”的紫菜行業
“你們生產的紫菜越來越像塑料,用塑料冒充紫菜,你們會遭報應的。”近日,泉州市福廣家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的微信公眾號后臺接到2起投訴,質疑企業生產的紫菜是塑料做的。
時隔一年半,塑料紫菜謠言的余威仍存。去年2月中旬,作為福建省十大漁業品牌之一的晉江紫菜,陷入一場“紫菜是塑料做的”的謠言風波。據晉江市紫菜加工行業協會統計,這場謠言給福建紫菜加工業造成上億元的損失,并影響數十萬戶紫菜養殖戶、漁民的生產生活。
謠言出現后,中央、省、市、縣各級主流媒體紛紛加入辟謠戰,國務院食安辦、國家食藥監總局等單位也出面澄清謠言。在各方合力下謠言很快平息,然而,由于農產品都有自己生產周期的特性,謠言給企業和農戶帶來的損失不僅是紫菜的滯銷,更是整個產業鏈被打亂后難以估量的巨大損失。
“雖然謠言風波很快平息了,但其造成的損失并未就此終止,直至如今,這場謠言風波的負面影響仍在。”晉江市紫菜行業加工協會秘書長、泉州市福廣家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曾華青說,去年紫菜謠言風波之前,晉江紫菜的采購價每噸在8萬元至10萬元。謠言一出,紫菜的采購價直接降到每噸5萬元以下,腰斬的不僅是價格還有銷售量。“對企業而言,這意味著庫存產品的價值直接打了5折,對養殖戶而言,損失更是難以估量。至今,晉江紫菜的價格仍未回穩,目前紫菜的采購價仍在每噸5萬元左右。”
一個荒謬的謠言緣何輕易就給了晉江紫菜一記重擊?除了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參與了傳謠,晉江紫菜行業本身存在的重重問題同樣值得深究。
晉江紫菜企業多為二次加工企業,一次加工一般都在原產地進行。而對于紫菜行業而言,一次加工是整個產業鏈最薄弱的環節,也是質量問題多發的環節。“雖然晉江紫菜加工企業基本上已實現標準化生產福州產品包裝盒印刷,但是紫菜主產地的一次加工企業生產仍不夠規范,存在清洗不干凈、雜質沒撿干凈、包裝不規范等問題,更不用說對原材料分等級了。”曾華青說,一次加工不規范不僅直接對二次加工造成麻煩,還會影響產品質量。
與此同時,由于紫菜加工依舊大量依賴人力,加工技術門檻低,導致晉江紫菜行業中,小微企業占據了一大部分,市場競爭亂象叢生。據介紹,由于準入門檻低、產品同質化嚴重,部分小微企業為了生存一邊打價格戰,一邊在產品生產上偷工減料,使得市場競爭陷入惡性循環。“受去年謠言風波的影響,紫菜行業價格波動大,隨著利潤空間的下滑,如今小微企業之間價格戰的惡性程度更甚從前。”曾華青說。
同樣落后的還有紫菜產品的包裝。時至今日,大部分紫菜產品仍采用手工貼不干膠的方式包裝,由于不是密封包裝,紫菜容易返潮、萎縮、變色,然而,就是這樣的包裝形態卻延續了20多年。與此同時,經過20多年的發展,煮湯仍是紫菜最主要的食用方式。據了解,目前紫菜90%仍用于做湯,而由于產品可替代性強,一旦出現問題,立刻被消費者放棄。
謠言風波給行業從業者敲響了警鐘:如果放任潛在風險肆意增長,不進行轉型升級,那么,下一次謠言再起,行業未必能夠承受得住。“被逼到懸崖邊”的紫菜行業,轉型勢在必行。
破而后立,“國際湯”謀轉型
產業轉型升級,從何處著手?晉江紫菜打響的第一槍,是產品包裝的升級換代。據了解,在謠言風波過后僅1個月,阿一波食品有限公司就摒棄了過去的手工貼不干膠的包裝,開發出鋁箔袋的新包裝,并在半年不到的時間里,完成新老包裝的市場迭代。福廣家、美味強等十多家晉江紫菜企業也陸續跟進,對包裝進行升級換代。
“相比過去手工貼不干膠的包裝,鋁箔袋包裝是密封的,具有阻隔空氣性能強、防氧化、防水、防潮等特點,采用這種包裝的紫菜保質期更長,品質更有保障。”曾華青說。
包裝升級換來的不僅是紫菜品質的提升,還有行業準入門檻的提高。“目前,福廣家的圓餅紫菜新舊包裝各占一半,到明年所有的圓餅紫菜都將采用鋁箔袋包裝。過去圓餅紫菜采用手工貼不干膠的包裝,不僅材料便宜,而且包裝印刷制版一個僅需50元~100元,最低起訂量只要2000元,包裝成本很低,因此有些企業隨便印個新包裝就是一個新品類,品類高達上百種。”曾華青介紹說,如今,隨著包裝的升級換代,這種方式行不通了。“采用鋁箔袋新包裝,僅印刷制版費用就需要5000元以上,一個品類的包裝一套下來成本要5萬元起,是舊包裝的10倍,這樣的成本投入讓許多小微企業望而卻步。”
產品包裝升級治標不治本,要提高晉江紫菜產品質量,關鍵還要對作為源頭的一次加工加以控制。據曾華青介紹,去年至今,為進一步提升晉江紫菜產品質量,行業協會與福鼎、霞浦等紫菜原產地的農戶進行對接,引導養殖戶規模化養殖、規范化加工。
作為行業龍頭企業,阿一波在這方面進行了有益嘗試。據阿一波總經理李志江介紹,阿一波已經建立起溯源體系及行業標準采購,公司所有原材料都配有一張“身份證”,上面不僅標有每個供應商對應的編號,還記錄著原材料的生產日期、類別、水次、規格、重量等數據,這些數據最終被錄入阿一波的生產系統。原材料加工后,根據生產日期及編號,不僅可以追溯產品原材料由誰供應,還可以追蹤產品銷往何處。
“今后,協會將進一步發揮引導作用,通過給規范的一次加工廠頒發證書、向符合標準的供應商定點采購等方式,引導一次加工廠規范加工。”曾華青說,如果條件成熟,還將嘗試引導一次加工廠辦理SC認證。
為破解產品同質化問題,尋找新的銷售突破口,去年以來,晉江紫菜行業還嘗試細分品類,開發紫菜的新吃法。“目前在大部分消費者的固有印象中,紫菜就是用來煮湯的。但紫菜其實有包括紫菜湯、紫菜煲、紫菜餃子、涼拌紫菜、炒紫菜等上百種食用方法。”曾華青說。
“目前紫菜行業的大部分企業仍把消費群體鎖定在中老年群體,這部分群體是家庭的主要烹飪者。但也應該看到,隨著消費群體的更新換代,紫菜品類的細分、食用方式的多樣化會更加符合他們的個性化需求,相信今后的體量將越做越大。”曾華青說,去年,晉江湯臣食品有限公司就開發出一款新產品“火鍋紫菜”,引起了年輕群體的關注。
推廣產業文化,提升附加值
塑料紫菜風波,讓晉江紫菜產業損失慘重,同時也讓行業意識到塑造產業品牌、推廣產業文化的重要性。去年謠言風波剛剛平息,晉江紫菜加工企業便抱團申請國家地理標志。今年9月底,晉江紫菜不僅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同時還通過審核,正式成為地理標志商標,正式進入“雙國標”時代。
“申請國家地理標志并獲得通過,對晉江紫菜的完善生產組織、提高質量和提升產品內涵起到了促進作用。”曾華青說,接下來,協會將重點探討如何做好“雙國標”的監管使用。目前,協會已制定了紫菜行業標準,待完善后將公布實施。
據統計,目前晉江市有紫菜加工企業60多家,每年約加工銷售紫菜4萬噸,年產值20多億元,占到全國壇紫菜行業產值的70%。“晉江紫菜行業的體量其實并不大,晉江休閑食品企業盼盼一個品類生產線的產值就能達到20億元。但是換個角度看,目前晉江紫菜90%以上都是用于做湯,光是做湯的紫菜,我們的體量就能達到20億元,這也是很驚人的。如果我們能夠開發新品種,提高產品附加值,那么,晉江紫菜行業必將進一步裂變和升級。”曾華青說。
去年紫菜謠言風波過后,晉江市旅游局等有關部門便加大對紫菜產業的扶持,推行“觀光工廠+文創產品”的模式,鼓勵紫菜企業積極參加觀光工廠創建,讓消費者通過旅游認識和了解紫菜,同時促進紫菜產業發展壯大。為了讓紫菜有屬于自己的文化氣息,去年,阿一波借著紫菜進行跨界組合,發展工業旅游,打造觀光工廠及紫菜博物館。“觀光工廠模式有助于開展情景式營銷,讓消費者零距離認知紫菜的加工過程,從而在體驗中產生認同,提升對產品的信任度。”李志江介紹說。
早在2016年,晉江市旅游局就開始嘗試運用文創的力量,提升紫菜的附加值。在評選第二批晉江旅游伴手禮時,福廣家的紫菜產品入選。如今,福廣家已推出5個系列伴手禮產品。為了提高產品的文化氣息,2017年底,福廣家專門請臺灣設計師設計伴手禮包裝。包裝運用了閩南的紅磚古厝元素,十分古色古香。產品食用后,閩南紅磚古厝造型的包裝盒還可以當擺飾。“這個系列的伴手禮一套為三盒,售價在70元至80元,但其實重量僅100克,附加值遠遠高于一般產品。然而,它卻深受年輕人喜愛。今年推出至今已賣出1萬多份。”曾華青說。
雖然晉江紫菜行業做了一系列努力,但要提高紫菜產品的附加值仍然任重道遠。可以看到,晉江紫菜做的嘗試都是在產品包裝、品類細分上下功夫,而在產品開發上仍有待突破。以福廣家為例,根據紫菜品質的不同,福廣家推出了免洗紫菜、手工紫菜、壽司紫菜等品類,品類看似繁多,然而細究就會發現,這些品類的產品歸根結底都是干品紫菜。“紫菜其實除了干品,還可以開發以紫菜為原料的健康零食,如巖燒海苔、海苔卷等;調味紫菜,如紫菜醬等。”曾華青說,雖然晉江紫菜企業嘗試開發過紫菜醬、紫菜酥等深加工產品,然而市場反應并不理想。
對當前的晉江紫菜行業而言,深加工仍面臨重重困難。“晉江紫菜企業多為小微企業,而開發一個新產品有時需要上千萬元的投入,靠企業小打小鬧是無法進行的。關鍵還是需要有關部門介入,通過整合科研機構、企業等多方力量,對紫菜二次加工產品進行深度研發,開發紫菜零食、調味紫菜、紫菜提取的保健品等口味新穎、技術含量高的創新產品。”曾華青說。
記者手記>>>
應對謠言要有“真功夫”
福建日報記者 黃瓊芬
當真相還在穿鞋的時候,謠言就已經跑遍半個地球了。在信息時代,技術進步讓謠言跑得更快。塑料紫菜謠言剛開始在網絡上傳播時,業內人士只是莞爾一笑:如此違背常識的謠言必定無人相信。但是讓他們大跌眼鏡的是:該謠言以驚人的速度擴散,幾天內便相繼出現了十幾個版本,閱讀和轉載量達到5000萬以上,并使整個晉江紫菜加工行業損失上億元福州產品包裝盒印刷,甚至影響整個福建紫菜行業,給數十萬養殖戶帶來難以估量的損失。
造謠一張嘴,辟謠跑斷腿。各級主流媒體輪番上陣辟謠,甚至國務院食安辦、國家食藥監總局等單位也出面澄清謠言,最終歷經半個多月,謠言才平息下來。然而,謠言平息并不等于謠言的影響也被消除。直至今日,仍有消費者仍對謠言深信不疑,質疑紫菜是塑料做的,謠言的威力可見一斑。究其原因,對于接受過一定教育的消費者而言,他們關注時事,能夠接觸各種媒介,因此可以及時了解事件動態并接受辟謠。然而,對于部分受教育水平較低的消費者而言,他們接受信息的手段落后,加之思想觀念陳舊,因此不一定關注到有關媒體的辟謠。即使關注到,他們也可能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理,不愿接受。而目前紫菜行業的主要消費群體是家庭中作為主要烹飪者的中老年群體,這部分群體正屬于后者。因此,主流媒體的辟謠信息可能在無意間錯過最需要到達的那部分人。
坐等這部分消費者接受真相顯然行不通,唯有主動出擊方能消除謠言的影響。去年,為應對謠言,晉江舉辦了首屆紫菜文化節。不僅推廣紫菜文化、科普紫菜知識,現場還邀請廚師傳授紫菜的烹飪方式,吸引了許多目標消費群體參與,是個有益嘗試。在日常營銷中,紫菜從業者應加大科普宣傳力度,通過進社區、進商超、進農貿市場,對目標消費群體進行科普宣傳,提高消費者對紫菜的認識,從而提升其對紫菜產品的信任度。
不過說一千道一萬,歸根結底,打鐵還需自身硬,要想提高行業抗擊謠言的能力,關鍵還是要提高產品的品質及不可替代性。除了要加強宣傳,科普紫菜知識外,還應加大研發投入,提高產品品質,開發新產品、新的食用方式,打破紫菜“國際湯”的尷尬地位,提高紫菜的不可替代性,才能握牢更多的消費者,不被消費者輕易放棄,唯有如此,面對謠言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記者 黃瓊芬 通訊員 姚煜娟)
以上內容來源于用戶投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有侵權,聯系我們進行刪除!